精准把脉,坚持“本地化”服务,“乡音”让殡葬改革宣传更有乡情和温度

殡葬改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滨江区精准把握改革难点,根据文明殡葬移风易俗要求、殡葬服务市场需求和群众对服务质量的诉求,主动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发挥专业服务职能,把殡葬服务类社会组织纳入到培育扶持重点,坚持“本地化”培养,成功培育本地社会组织——滨江区安然殡葬服务中心,有效构筑政府和基层群众沟通联系桥梁,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本土社会组织本地人说本地话,乡音让大家更加亲切,宣传劝导更易接受。滨江区安然殡葬服务中心培养了一批会讲“方言”的本地居民志愿者,用一样的“方言”去做宣传劝导工作,组织工作人员进入社区开展文明殡葬宣传活动,先后在浦沿街道天生房过渡房、新浦社区、明德社区、长河街道观潮社区、闻涛社区、西兴街道西陵社区开展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等方面内容的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册20000余册、鲜花2000余份,服务群众30000多人次。

二是本土社会组织本地人有本土情,更容易发现殡葬改革突破口。滨江区安然殡葬服务中心发动40-50岁的“阿姨群体”,让“本地人”自己来带头参与殡葬改革宣传。她们本来可能是“文明殡葬试点工作”进程中潜在阻力,但通过以乡情为纽带,转变观念,她们却愿意放下手里的“银锭元宝”,戴上红袖章,拿上宣传册,在小区楼宇、大街小巷、公墓山头用心宣传,耐心劝导,还从自身感受出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要求家里人、带动身边的人、影响社区里的人,响应文明殡葬的倡议。

三是本土社会组织本地人有本土影响力,更容易发动基层力量。滨江区安然殡葬服务中心利用网格长、楼道长、社区志愿者的力量,以小区、楼道为宣传阵地,创新宣传措施,拓宽宣传途径,充分运用横幅、宣传栏、微信等,做到宣传常态化、宣传无死角,“宣传工作”和“阵地建设”一起抓,激发居民自觉遵守、相互监督的文明殡葬好风气。

杭州实施殡葬惠民服务满十年

《杭州市区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办法》实施满10年。10年来,杭州市殡仪馆认真落实惠民殡葬和阳光殡葬,使殡葬改革的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据统计,2010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杭州市殡仪馆办理遗体火化并享受惠民殡葬政策的家庭累计达9.88万户,共减免费用7845.5万元。

2010年5月,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布《杭州市区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办法》,于同年7月1日实施。这项惠民政策涉及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4项殡葬基本服务项目,涵盖的减免对象包括杭州市区户籍的城乡居民、在杭大中专院校全日制学生、驻杭部队现役军人等4类人群。同时,针对城乡低保困难户、残疾人、军烈属、劳模等重点人群,推出免除小告别礼厅使用费、赠送骨灰盒等优惠政策。同年12月,杭州市民政局和杭州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杭州市区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办法>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对惠民殡葬政策实施半年来遇到的各类问题提出补充意见,并将免费对象进一步扩面细化。2018年7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杭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将在杭亡故的台胞也纳入惠民殡葬政策的基本服务免费对象。

杭州市殡仪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生老病死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殡仪馆则是服务逝者、告慰生者的一扇特殊的民政服务窗口。惠民殡葬政策的落地是殡葬改革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它不仅减轻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城乡低收入群众的治丧压力,也推动群众提升了文明节俭办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杭州积极引领绿色殡葬新风

推进殡葬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杭州殡仪馆积极引领绿色殡葬新风,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理念,摈弃落后陈腐的丧葬陋习,移风易俗,不断弘扬与时俱进、契合时代要求、符合生态环保的殡葬文化。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杭州殡仪馆在多年前便改花圈焚烧为机器粉碎处置,先后取消电子礼炮、乐队演奏等高分贝服务项目,并为所有火化炉统一加装尾气净化设备。自2016年起,该馆就致力于打造“无烟殡仪馆”,每年以清明、冬至馆内寄存骨灰祭奠期间为宣传契机,通过发放倡议书、发送提醒短信、志愿者引导等宣传途径,配合纸钱换鲜花、免费提供电子香烛等服务举措,引导群众用供奉鲜花、祭文哀思、风筝寄信等更加绿色人文的方式追思缅怀故人,逐步实现无烟祭奠管理目标。该馆还每年协助杭州市民政局和市殡葬行业协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市骨灰撒江活动,历时30余年,累计已将2000多位逝者骨灰撒入钱塘江,以实际行动助力我市绿色生态殡葬改革事业发展。